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同样是结婚,有些夫妻越过越幸福,眼里满是柔情,而有些夫妻却越过越累,最终变得冷漠无爱?答案不在于个人性格,也不在于物质条件,更不在于是否门当户对,而是两人之间的相处模式。
我曾经接触过无数对夫妻,从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,到已经携手几十年的老夫老妻。通过观察和研究,我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:婚姻的幸福与否,90%取决于双方的相处模式,而非其他外在因素。一段关系的好坏,本质上都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,没有谁是完全无辜的,也没有谁应该背负全部责任。当婚姻出现问题时,很多人习惯指责对方:“都是因为你不够体贴”“都是因为你太懒惰”“都是因为你的原生家庭”,殊不知真正的敌人不是伴侣,而是你们之间错误的相处模式。如果不明白这一点,即使离婚重新开始,换了新的伴侣,问题依然会卷土重来,因为模式没变,结果就不会变。
相处模式主要有两种:一种让双方越来越疏远,一种让双方越来越亲密。令人遗憾的是,生活中99%的夫妻都不自觉地采用了第一种模式,只有少数觉醒的人走向了亲密的道路。理解这两种模式的区别,就等于掌握了婚姻幸福的密码。
第一种:评判型模式——关系的隐形杀手
在这种模式中,一个人习惯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主观标准去评判伴侣及其行为,人被变成了工具,事情的对错变得比人更重要,忽略了人的感受和需求。小丽和小明结婚五年,原本甜蜜的关系如今却充满了火药味。每天回家,小丽总会对小明的行为进行一番检查:“你今天又没把袜子放进洗衣篮”“你做的饭太咸了,我都说过多少次了”“你看看人家王总,才三十岁就当上经理了,你呢?”这些看似普通的对话,实际上充满了评判。于是伴侣间的对话充满了“你就不行”“你真笨”“你没能力”等评判性言论,让人感觉自己一塌糊涂,哪哪都不好。评判是爱情的慢性毒药,每一次指责都是在婚姻的墙上凿一个小洞,时间久了,墙会轰然倒塌。评判会激发双方的防御和对抗心理,破坏安全感和亲密感。在这种关系中,一方总是活在压力和窒息感中,担心如果自己不够努力、不够优秀、不能赚更多钱,就会被嫌弃。长此以往,这个人变得紧绷、缺乏安全感,不敢展示自己脆弱和不完美的一面,因为这些都是不被接受的。每天背负盔甲、戴着面具生活,时间久了,一方不敢靠近,一方感受不到爱和关心,两颗心自然越来越远。
李先生是一家公司的中层管理者,工作压力很大。有一天,他因为一个项目失败,情绪低落地回到家,他本想得到妻子的安慰,却听到的第一句话是:“我就知道你搞不定这个项目,当初就应该找更有经验的人来做。”这句话像一把刀,深深刺痛了李先生的自尊心,他立刻反击:“你懂什么,整天在家带孩子,连工作都没有,有什么资格评判我?”妻子被激怒了:“我在家带孩子就不是工作了?你以为你赚钱养家就了不起了?”就这样,本可以成为相互支持的时刻,却变成了一场情绪对抗的战争。情绪对抗是夫妻之间最伤害感情的行为,而情绪对抗的根源就是评判。当你评判对方时,对方为了自我防御,也会反过来评判你,于是你们陷入了彼此较劲和对抗的恶性循环。长期的情绪对抗会让婚姻关系变得异常紧张。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之时也不愤怒,这是一种修养,但当无故受到伴侣侮辱时,不表达自己的感受,则是在纵容关系的恶化。评判型模式的婚姻,最终会走向三种结局:冷漠共处,双方像室友一样生活,表面平静,内心疏离;爆发分离,积累的怨气最终爆发,导致离婚;背叛出轨,一方在婚外寻找情感慰藉。无论哪种结果,对家庭的伤害都是巨大的,尤其是当有孩子的情况下。婚姻不会因为一次巨大的背叛而崩塌,而是因为日复一日的小小评判而逐渐坍塌。